有的网友认为“噫!飞死矣。”里的“噫”等同于现在表现疑问的“咦”(咦?张飞死了),或表示惊异的“啊?!”(啊?!张飞死了)。这是相当不准确的。
“噫”是一个古代口语感叹词,其含义很难用现代汉语说清楚,不过这个词所含的感情十分强烈,只有在人感到非常悲痛、震惊、不平时才使用。
例如,孔子在得知爱徒颜渊去世后,发出了“噫”的悲呼(《论语˙先进》:颜渊死,子曰:“噫!天丧予!天丧予!”)
再如,孔子的弟子子夏听说子游(也是孔子的弟子)将他的教育方法说成“舍本逐末”时,气愤填膺,说道:“噫!言游过矣。”
还有,东汉梁鸿(就是与孟光举案齐眉的那个梁鸿),在路经洛阳时,见宫殿巍峨富丽,感叹帝王奢靡、耗尽民力,而作“五噫之歌”:陟彼北芒兮,噫!顾览帝京兮,噫!宫室崔嵬兮,噫!人之劬劳兮,噫!辽辽未央兮,噫!诗中“噫”的使用充分表现了作者的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帝王的强烈不满。
由此可见,“噫”在古代实有特殊之意义。刘备在张飞死时,悲呼“噫”,其情之切、其心之痛,当与孔夫子失去爱徒死时一般。
而且,“噫!飞死矣。”一句极为简单、极为口语化,可见是刘备情感的自然流露,其中体现了刘备与张飞的相知之深(刘备常劝张飞不要对手下太过苛暴,但张飞不听,结果最终死在了这上面),关系之亲近、以及对老友的死的震惊和对命运无常的无奈悲叹。这种由心而发的语言,要远比冠冕堂皇的说辞或痛哭流涕的作秀更加真挚和强烈。(在下觉得,刘备哭法正固然有爱才、惜友之情,但也有笼络人心作秀的成份。)
此外,张飞死时,刘备也已经是烈士暮年,与他同时代的敌人(曹操)、朋友(关羽)都先后辞世,如今小他7、8岁的张飞也先他而去,刘备怎能不伤感,其“噫!飞死矣。”一句实包括了无限的悲伤和落寞。
最后,还要说一说那些有关黑化刘备的说法。
很多人认为刘备占据益州后,就开始与昔日的战友离心离德,恨不得关、张等手握兵权的元老旧臣早些玩完。这种说法不是完全没有道理,谁也不敢保证(同时谁也不知道)刘备到底有没有这种心理,但我们要注意的是,关、张毕竟没有造反,甚至没有造反的迹象。特别是张飞,他对刘备几乎言听计从,刘备也没表现出不信任张飞的意思。而且张飞在死之前,没做过任何让刘备不满的事。
因此,刘备可能对张飞有猜忌,但相比以往几十年出生入死的感情,刘备的猜忌只能算是心中的一丝阴影。更何况张飞在这一丝阴影变大之前,已然去世,刘备于情于理都没有不伤心的道理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