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0月10日星期一

张飞的死因——一场惊天的阴谋

张飞是怎么死的在历史上本无争议,历来的史家都认为张飞是死于手下张达、范强之手,但近年来各种阴谋论烦嚣尘上,于是关于“张飞死因”也出现了一种阴谋论的解说——东吴间谍战谋害张飞说。


这种说法认为,东吴在夺取荆州杀死关羽之后,预料到刘备会以举国之力前来报复,为了抵抗刘备的全力一击,东吴做了全方位的准备:在外交上,东吴向魏屈服称臣,避免两线作战;在军事上,东吴调兵遣将,加强东部防线;此外,东吴还积极开展间谍战,而“张飞之死”就是东吴间谍战的最大成果。

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有如下几点:

第一,张飞之死的时间极为蹊跷。

《三国志》的作者陈寿将张飞之死归因为张飞不恤小人,并引用刘备的话“卿刑杀既过矣,又日鞭笞健儿,而令在左右,此取祸之道也”来说明,张飞之死是张飞自找的。但陈寿的说法有个很大的漏洞,那就是,张飞不恤小人由来已久,如果“不恤小人”会导致张飞丧命,那么张飞早就该死了,不会等到吴蜀交战的前夕。

再者,张飞死时已经五十多岁,按照常理,人的脾气会随着年龄的增大、阅历的增长变得柔和。可张飞年轻脾气暴躁时没死于“不恤小人”,年老脾气柔和了反而受害,实在有些不合常理。而且,张飞早不死晚不死,偏偏死在了吴蜀大战一触即发之时,如此的巧合不能不让人产生怀疑。

第二,《三国志》所说的张飞死因有疑点。

孙权
《三国志》说张飞是死于不恤小人,但在古代军队中,上级打骂下级是司空见惯,“当兵的是‘苦虫’,不打不行”放在当时世界各国军中都适用,即便到了今天,各国军中还经常爆出凌虐士兵的事件,但士兵因被打而杀害主将的实例在历史上缺少之又少。因此,以“不恤小人”作为“张飞之死”的主因很难让人信服。

第三,张飞之死的影响太大,非一般“小人”承受得起。

张飞遇害时已是蜀国军队中的一号人物(刘备称帝后,封张为车骑将军,领司隶校尉,进封西乡侯,是蜀汉军衔最高的将领),加上他传奇般的经历与盖世武功,可以说是威望如日中天。对于这么一个地位崇高、声名赫赫的将军,一般的小人物是不敢冒犯的,更不用说谋杀。

而且,张飞是一军主将,身边的护卫随从应该不少,再加上当时吴蜀即将开战,边界必然防守严密,一般人很难杀害张飞,并拿着他的首级跑到江东。

所以,张达、范强两人必然在暗中得到了东吴的支持,他们才有胆子杀害张飞,才有能力实施谋杀计划,并顺利逃跑。

第四,东吴是“张飞之死”的最大受益者。

在刑侦学中有这样一条原则,即当犯罪嫌疑人无法确定时,犯罪结果对谁有利,谁就是犯罪嫌疑人。“张飞之死”的最大受益者显然不是对张达、范强这两个小人物,而是东吴。

在关羽死后,张飞是刘备手下的第一战将,而张飞号称“万人敌”,作战勇猛不下关羽,如果吴蜀开战,张飞将会给东吴带来巨大威胁。因此东吴有充分的动机买通张达、范强杀害张飞。

此外,张飞之死还会给东吴带来诸多好处:

1,大军未发,先折主将,古人视为大不吉,对军心与士气会产生严重影响;
2,影响刘备的用人决策。张飞死后,刘备少了一员得力干将,只能用吴班、黄权、冯习、陈式、马良、傅彤等一些资质、实力与经验均不足的年轻将领。
3,影响刘备的战略决策。张飞的死让刘备少了一员能够猛打猛冲、决战决胜的战将,导致刘备在制定攻吴战略时,过于小心,摆下了让他一恨终生的“一字长蛇阵”。

第五,东吴有利用间谍战谋杀张飞的机会。

东吴夺荆州后,吴蜀两国关系紧张,但由于蜀汉国内有大批荆州的官员和士兵,蜀汉和荆州之间仍有密切的人员来往来,这就给吴国利用间谍战谋杀张飞提供了机会。

以上就是“东吴阴谋利用间谍战杀死张飞说”的全部内容。不得不承认,这种对于“张飞死因”的阴谋论解说很有想像力,部分推理也有些道理,但问题是,这种说法完全建立在推理的基础上,几乎没有任何史料支持,因此,尽管这种说法在网络上受到一些网友的支持,但在史学界基本没人采信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